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汽车技术 汽车技术

朗世宁画第五集_郎世宁画集大全

tamoadmin 2024-08-30 人已围观

简介1.郎世宁凭混血画走红清宫的故事2.清代画家郎世宁的代表作品3.郎世宁花鸟图册的图册题跋郎世宁,1688年生,1766年逝世,意大利米兰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年轻时在欧洲学习绘画,曾为教堂绘制圣像。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作为天主教耶稣会的修道士来中国传教,到京后约于雍正元年(1723)进入如意馆,成为宫廷画家。他很好地融合了中西绘画技法,既讲究西方绘画中的立体效果,注意和明暗,重视写实

1.郎世宁凭混血画走红清宫的故事

2.清代画家郎世宁的代表作品

3.郎世宁花鸟图册的图册题跋

朗世宁画第五集_郎世宁画集大全

郎世宁,1688年生,1766年逝世,意大利米兰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年轻时在欧洲学习绘画,曾为教堂绘制圣像。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作为天主教耶稣会的修道士来中国传教,到京后约于雍正元年(1723)进入如意馆,成为宫廷画家。他很好地融合了中西绘画技法,既讲究西方绘画中的立体效果,注意和明暗,重视写实和结构准确的合理性。由于他能画并精通建筑学,曾参与增修圆明园建筑工事。擅画肖像、走兽、花果、翎毛尤善画马。所作大多以西画法入绢纸,略参中法,以写实为工,专注形似。他将欧洲的绘画品种和方法传授给中国的宫廷画家,为中西文化艺术的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颇得青睐。去世后葬于北京阜城门外。存世作品有《百骏图》、《弘历观马戏图》、《嵩献英芝图》等。《松鹤图》,纵223厘米,横142厘米。现藏沈阳故宫博物院。此图为绢本设色,郎世宁画松鹤,唐岱补巨石。巨石挺立于苍松之后,郎世宁参照西洋绘法,皴擦不明显,但有较好的立体感。一对羽毛绚丽丰润的仙鹤统松而追逐,神态生动逼真。地面画有各种花草,各具其态。古松苍劲挺拔,干枝弯曲,松根裸露而且盘根错节。全图洋溢着祥和气氛。此画其用笔、用墨、敷色等与传统中国绘画有较大的差别。这与作者是西洋人有着密切关系。画面上钤“乾隆御览之宝”方印;右下署款“臣唐岱恭画石”、“臣郎世宁恭画松鹤”。又钤有“臣世宁”、“臣岱”朱文方印各一。

《孔雀开屏图》简介 郎世宁 大轴 绢本 设色 纵328厘米 横282厘米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画表现了繁花盛开的庭院内,一只雄孔雀正展开美丽的尾羽,向另一只雄孔雀炫耀。这是一幅充分表现中西绘画技法融为一体的作品。山石用中国传统的“青绿山水”画法,并细加点苔,树木枝干以及孔雀的身体又用欧洲的明暗画法,已突出立体感和细部的结构变化。牡丹花用中国传统工笔画法,而玉兰和海棠却又用西方绘画的明暗变化,叶片上有彩影的折射,质感突出。地面也以色彩全部铺满,不似传统技法中的留白,空间上感强。

参考资料:

://.21shrc/lidai/disp.asp?id=225

郎世宁凭混血画走红清宫的故事

宫廷画家郎世宁原本是意大利人,但在1715年他来到清朝传教。这时候,他很快就见到了康熙。康熙非常喜欢科学和一些艺术。所以他虽然不相信自己的宗教问题,但总是受到很大的礼遇。于是立即被任命为清朝皇室专用的画师,住在如意阁。在接下来的50年里,郎世宁致力于绘画并获得了许多荣誉。

郎世宁作品

宫廷画家郎世宁在中国生活了50多年。他经历了康熙以来的三朝之变,取得了许多前人没有的辉煌。他的成就超出了所有来中国传教的外国画家的能力,也超出了很多本土画家的能力。然而,当郎世宁为皇室服务时,他的地位并没有什么特别。他只是一个普通的画家。当时的绘画条件非常简陋,所以他的荣誉非常难得。可以看出郎世宁在绘画方面下了很大功夫。

1766年,宫廷画家郎世宁在他78岁生日前去世。之后,他的遗骨被埋葬在城外的一个传教士墓地。甘龙对此表示非常遗憾和关切。他专门安排了葬礼,他的生平事迹被刻在他的墓碑上。连墓志铭都是皇帝自己写的。他在中国生活了半个世纪,对清朝和外国艺术做出了很多贡献,受到很多人的尊敬。

从传教士到宫廷画家的郎世宁

郎世宁,米兰人,最初梦想成为一名著名的传教士,向清朝传播基督教思想。然而,并不是郎世宁的传教士身份使郎世宁在中国历史上声名鹊起,而是郎世宁包裹中的画笔也成就了郎世宁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卓越成就。

郎世宁的十匹马之一。

那一年,郎世宁只是一个27岁的基督徒,带着无比美好的愿望和抱负。经过长途跋涉,他终于来到了风光无限的清代紫禁城。郎世宁的基督教思想是追求幸福,但当时的人们对追求幸福不感兴趣,只关心今天的生活。因为传教士在郎世宁的梦想几乎降到了零,起初他们带着决心和信念来到这里,他们可以牺牲自己拯救所有的生物,但中国的现状震惊了郎世宁。因此,郎世宁从传教士变成宫廷画家是有原因的。他手里的《圣经》一直无人问津,但他的画很惊艳。

从传教士到宫廷画家,郎世宁实际上接受了汤若望等人的谆谆教诲和建议,最终促成了郎世宁的巨变。当然,郎世宁的传教思想并没有得到所有人的认可,但她的画首先得到了康熙的认可。从那以后,郎世宁成了一名精细的宫廷画家。相反,在郎世宁成为宫廷画家后,他逐渐得到了大家的关注。因此,可以说郎世宁也是从传教士到宫廷画家的绝佳选择。

清代画家郎世宁的代表作品

郎世宁,公元一六八八年出生于米兰。郎世宁在公元一七一五年到达中国,后在中国去世。郎世宁墓现在位于北京城西,在欧洲的传教士的墓地里。

郎世宁墓碑

郎世宁墓碑的正中用汉字写着“耶稣会士郎公之墓”,墓碑的左侧则是墓志,墓志是用拉丁文撰写而成的。郎世宁墓墓碑上还刻有乾隆皇帝的旨谕,旨谕上的意思为郎世宁从康熙年间开始便在皇宫里担任职务,一直认真尽职,曾获得三品顶戴,现在圣上加封郎世宁为侍郎,并三百两银子用于料理其后事。由这可见,郎世宁是深得皇帝的信任,皇帝更为郎世宁的去世而表示惋惜。

在二十世纪初,一位杜康神父在北京平原地区时找寻到了郎世宁的墓碑,他曾这样记载道,“这墓碑保存十分完美,只是墓碑的基座被沙子掩埋,碑文两侧还刻有两条龙纹。”在古代,龙的一切图案是的象征,郎世宁墓上的龙纹也应是在皇帝的授意下所刻上的。从郎世宁墓的墓碑中,后人不难发现乾隆皇帝对于郎世宁去世的惋惜及对郎世宁的怀念。

正是因为郎世宁在中国清朝长达五十多年之久,中间还经历了清朝三位皇帝的统治。他的作品更是受到君主的喜爱,其中郎世宁的作品不乏有《八骏图》,《锦春图》等的名作,也正正因为郎世宁的作品深入人心,深得乾隆皇帝的喜爱,这想必也是郎世宁墓碑上有乾隆亲自颁布的旨谕的原因之一了。

郎世宁八骏图赏析

郎世宁是清朝时期皇帝的御用画师,他一生画的画很多,人物、风景、动物等等他都有所涉及,但留传下来的却只是其中非常少的一部分,更多的都早就已经失传了,而留下来作品中有一副关于动物的名为八骏图的画。

郎世宁八骏图

郎世宁八骏图的作画时间,大约是在雍正年间,而且这幅画虽然是使用中国传统颜料来作的画,但是在人物、马匹和柳树的细节上用的却是西方注重光影的手法,但正是这些手法的使用,才让这幅画显得栩栩如生、具有立体感,郎世宁八骏图这幅画只看一眼,就能很清楚的看见两棵大树、八匹骏马及两个放牧人。

看着画面上偏左方的那棵大树,很自然的就会给人一种高耸入云、距离较远的感觉,而近距离的这棵树,通过它向下弯垂的枝条,明显就可以认出这是一棵年岁不小的柳树,而八匹骏马是用八种不同色彩的颜料画的,其中两匹白马的颜色虽然看似很像,但还是有着细微差别的,左边那匹白中带有一丝暗沉,右边那匹则是白的更为纯净一些,这八匹马的姿势各有不同,会让人越看越觉得真实,两个放牧人虽然看不太清楚表情,但是通过他们的动作也能了解到他们在做什么,一个站在柳树下正向树干上栓绳子,另一个则是在为马匹检查皮毛。

郎世宁八骏图是中国传统水墨画和西洋画的完美结合,得到过乾隆皇帝的大力赞赏,目前这幅画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被精心保存着。

郎世宁是谁

郎世宁是一位非常有名的画家,他专门为宫廷中的人物作画,在清朝时期曾经非常的有名气,他的一生经历了从康熙到乾隆三个朝代。他虽然是一个意大利的人,但是却在中国生活了长达五十多年的时间,不论是生活习惯还是绘画方式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中国的影响,关于这个人物的信息在郎世宁简介中有着一些相关的介绍,那么郎世宁简介中是如何介绍这个人物的呢?

郎世宁画作

郎世宁简介中介绍到他出生在1688年,本来是一个纯正的意大利人,他原来的名字是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出生在米兰地区,但是在1715年的时候进入了中国,他本来是一个信奉天主教的人,作为一位传教士才会来到清朝,之后因为机缘巧合就进入了皇宫之内,并在宫中创建了如意馆,正式成为一名为大清宫廷服务的专业画师。因为十分擅长绘画和设计的工作,还曾经加入了在圆明园之内设置西洋楼的工作。

另外郎世宁简介中还介绍到他在进入皇宫之后还曾经被康熙召见过,那个时候皇帝已经达到了六十多岁,他本来就十分喜欢艺术和科学方面的知识,尽管并不是十分看好和信任郎世宁的宗教,但是却一直将他看成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所以对待他也是十分有礼的,在此之后就立即让他成为了画师,并没有给他传教的任何时间。在此之后郎世宁的画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荣耀,超过了许多之前的传教画家以及清朝本土的画师。

郎世宁凭混血画走红清宫的故事

意大利米兰人郎世宁在康熙年间来到了中国,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面唯一一位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的外国画家,郎世宁在清宫之中的时候,郎世宁是以中西合璧(主要是用西洋绘画的风格杂糅中国古代传统的画法来进行画作的创作的)的手法来进行画作创作的,同时这种作画的风格和手法也被时人称为是混血画。

郎世宁作品

郎世宁的画作因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得到了很多人的欢喜,同时也在清宫之中渐渐地走红,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郎世宁的绝世画作。

郎世宁凭混血画走红清宫,与前人的谆谆教诲与提点分不开,起初郎世宁作为一个传教士来到了中国,后来郎世宁的传教士身份在中国显然是不能够被人所接受的,郎世宁的心中也是百番的苦闷,幸好得到了汤若望等人的提点,终于郎世宁渐渐地发现了在大清王朝中根本是不能够继续着从前西洋的做派的,因而郎世宁的目标开始了转变。其实也是因为郎世宁受到了点播,郎世宁此开始创作“混血画”的。

郎世宁凭混血画走红清宫,本来便不是意料之外的。郎世宁仔细地考究着中国的传统,才发现了中国古代对于艺术的理解是过于讲究章法的,与西洋的开放的作画风格是极为不同的。于是郎世宁开始进行了中西合璧的创作方式,将中国传统的作画风格与西洋的思想融为一体,最终开创了前所未有的绘画方式,同时也深得清宫人的喜欢。

郎世宁的生平

宫廷画师郎世宁本来是一位意大利人,但是在1715年的时候他来到了清朝进行传教,当时他很快就和康熙见了面,康熙本身就十分喜欢科学以及一些艺术,所以尽管并不相信他的宗教问题但是却一直对他十分的礼遇有加,于是在此之后就立即将他封为了专门为大清皇室服务的画师,住进了如意馆之中,之后的五十年郎世宁一直潜心作画,取得了非常多的荣耀。

郎世宁作品

宫廷画师郎世宁的一生,有五十多年是在中国度过的。他从康熙开始经历了三个朝代的变更,取得了许多其他人所没有的荣耀,他的成就是之前所有进入中国传教的外国画家所不能企及的,同时也让许多本土的画家无法超越。可是郎世宁在为皇室人员服务的时候,身份并没有任何特殊的地方,只是一个普通的画家而已,而且当时作画的条件也是十分简陋的,所以说他的荣誉是十分难得的,也可以看出郎世宁为了作画所付出的巨大努力。

1766年,宫廷画师郎世宁在自己七十八岁生日之前离开了人世,在此之后他的尸骨被埋葬在城外的传教士墓地之中,乾隆对此表示了十分的惋惜和关系,特地让人为他操办了后事,并且在他的墓碑上刻下了他的生平事迹,就连墓志铭都是皇帝亲手写的。他的一生在中国度过了半个世纪,为清朝和国外的艺术做出了许多贡献,也受到了许多人的敬仰。

郎世宁白鹘图赏析

公元一七五一年,这一年郎世宁正好六十二岁,《白鹘图》就是郎世宁在这一年创作而成的画作。

郎世宁白鹘图

郎世宁《白鹘图》现在被藏于台北的故宫博物馆,整幅画纵度为一百二十一点七公分,横为六十四公分,是在绢上作画。《白鹘图》以一白鹘为绘画的对象,一只通体雪白的白鹘站在松枝上,锋利的双爪紧抓着树干,画中的白鹘似乎听到了一些声响,正准备闻声而起。白鹘身旁的景色如同真景一般,就连松叶也片片清晰可数,小瀑布自然地顺流而下。《白鹘图》具有郎世宁一贯作画的特点,与《锦春图》相似,画中的白鹘以进行细致的描绘,特别是白鹘的眼睛更是被郎世宁画活了。而背景中的景色则运用中国的水墨画风格,将中西方两种画法完美地结合了起来。整幅《白鹘图》将白鹘的“动”与景色的“活”完美地呈现了出来。

郎世宁《白鹘图》上还有落款,落款上的意思为乾隆十六年的五月初十,大学士傅恒进献了一只百鹘,皇帝命郎世宁将这百鹘作于画上。从这个落款中后人不难看出这幅《白鹘图》创作的时间是乾隆十六年的五月初十,当时身为大学士的傅恒向乾隆皇帝进献了一只白鹘,乾隆对此白鹘十分喜爱,便下令郎世宁以此白鹘为题,创作了这幅《白鹘图》。

郎世宁的《白鹘图》属于郎世宁的晚年精品之一,这幅画体现了郎世宁将中西方画法结合起来的特点,价值十分巨大。

郎世宁花鸟图册的图册题跋

郎世宁在清宫里当了五十年画师,历经康、雍、乾三代。他最为知名的作品叫《乾隆大阅图》,是乾隆最著名的戎装标准像。这幅作品如今被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人认为他的画“不中不西”,清代的这几位皇帝倒是抱着宽容和好奇的态度,让中西艺术试探性地融合、互补,由此培育出了一些“另类”的艺术之花。既要精准,又要气韵和早期来到中国的绝大多数外国人一样,郎世宁是因为传教而踏上这片陌生的土地的,那是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因为画技不错,加上康熙皇帝觉得他的西洋画法很新奇,可以把人画得栩栩如生,他就这样当上了宫廷画师。他在清宫一画就是五十来年。从清朝开始,中国人才接触到西方绘画。一开始,色彩浓艳、造型逼真的西洋绘画颇得国人关注。和以水墨为主的中国传统平面画法相比,这种西洋技法实在是太新奇了。不过,新奇劲儿消退之后,另一种声音出来了:西洋画只追求画得像,格调有点低,说白了就是有点“俗气”。中国画追求“气韵”,还要“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在这样的认知下,精准的西方绘画一度被中国画家看成了“奇技*巧”。郎世宁是个聪明人,他很快就发现了中国艺术的特殊意韵。他知道,纯粹的西洋画法并不符合中国皇帝的审美,因为皇帝毕竟是受中国文化陶养的。于是,他潜心研究,最后还真研究出了一种结合中西画法的绝妙方法一既保留了西洋绘画原有的明暗和色彩,又根据中国人的喜好作出了适当变化。他画人的脸。不像西方画家那样有意突出明暗对比。因为他知道中国人不喜欢脸上有阴影,认为那是瑕疵;画山水风景,他会对西方的焦点法进行微调,因为那样的固定视点会导致“近大远小”,而且难见全貌,不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西方人若站在山下画山,几乎看不见山顶。中国画则不同,山脚、山腰和山顶都显露无余,连山间的行人都能看得清。这种“组合式”的视线。把不同位置看到的东西组合起来,形成事物的全貌。中西绘画的诸多不同,都被郎世宁慢慢摸索了出来。于是。他既发扬了西方绘画造型准确、色彩艳丽的特点,又融合了中国人观看的习惯,形成了结合西洋画法和中国意境的新风格。这种风格很受欢迎,所以郎世宁总要忙着画像——除了给皇帝画,还要给数不清的后妃、大量王公贵胄画。他留下的肖像作品特别多。没有阴影的肖像画郎世宁为乾隆所绘的肖像画《乾隆大阅图》,表现的是乾隆皇帝在京郊南苑大阅兵时的情景。此时皇帝29岁,画中的他与几乎等大,策马奋蹄,盔甲闪耀,锐不可当。为画好这幅画,郎世宁颇费气力。锦盔上的盘龙、雕鞍上的宝石、箭翎上的花纹,所有的细节都被刻画得细致入微,骏马披伏的鬃毛更是被画得细密蓬松。从画面上看,光显然是从绝对的正面打过去的,所以乾隆皇帝脸上、身上没有一点阴影,不仅如此,马都沾了光。几乎没有什么阴影。人马的下方也不见阴影,一人一马像是飘浮在空中。这是郎世宁在了解当时中国人的欣赏趣味以后作的“必要处理”。近处的风景画得很写实。郎世宁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从故乡带来的技艺。但远处就完全改变了画法。坡石草木并不逼真,尤其是一层层的土石阴影,深得中国山水画皴法的奥秘。能把肖像画的重任交给一个外国画家。足见乾隆的认可。而郎世宁也不负厚望,这幅肖像画格外受乾隆喜爱,成了他最著名的戎装标准像。“洋为中用”郎世宁的另一件代表作《百骏图》,把中西结合的画法表现得更加明白。这件作品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静立、翻滚、觅食、交斗、嬉戏——这幅画洋洋洒洒地塑造了一大群姿态各异的骏马,聚散不一。自由舒闲。马匹的立体感很强,用笔细腻,注重表现动物皮毛的质感。靠近画面底部的草丛,写实技法几乎达到植物图谱的水准,显示出画家扎实的西画功底;远水、山峦以及老树的枝干却使用了中国画画法。墨意淡淡晕染,营造出水气淋漓、平远清旷的韵致。与此类似,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郎世宁名作《万树园赐宴图》《乾隆观马术图》等,无不是大场面、大制作。在这样的大作品上,中西结合的画法确实有它独特的便利,小如豆芥的人物都能展现得色彩艳丽、神毕现,写实又华美。为了宣扬自己的赫赫功绩。乾隆还让郎世宁设计版画,《乾隆平定准部战功图》就是由郎世宁绘制图案,并在欧洲刻制的铜版画,画面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西方纯正的明暗效果和写实性。乾隆的这个做法,可谓真正的“洋为中用”。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郎世宁离世,享年78岁,其中的51年,是在中国度过的。他的墓碑上,刻着乾隆亲笔写的墓志。特定的时代背景,加上几位清朝帝王的包容态度,让一种文人水墨、工_重彩之外的有趣画风得以诞生。画史也给了郎世宁应有的地位。他位列中国外来画家的第一人,他融汇中西的画法,也总是被单列一格。时间回到乾隆时期,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场景:在画师聚集的如意馆,中国画师聚在一起学习西洋的科技和文化,郎世宁这样的“外来者”就在人群中间。这是一个碰撞和交流的过程,郎世宁影响着中国画师,他自身也被中国艺术影响。这种碰撞,让我们的艺术史变得更为丰富、更有趣味性。

来源:_望东方周刊

款署:“臣郎世宁敬画”,下钤“郎世宁”朱文印、“写生”白文印。每开均有钤“郎世宁”、“写生”印。鉴藏玺印有:“乐寿堂读书记”、“古希天子”、“乾隆御览之宝”、“八徵耄念之宝”、“嘉庆御览之宝”、“养心殿鉴藏宝”等。每开均有乾隆朝内阁大臣梁诗正的题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