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汽车用品 汽车用品

乔治安德鲁欧拉_安德鲁乔伊

tamoadmin 2024-09-08 人已围观

简介1.最强酸和最强碱的问题?2.欧拉的人物简介3.历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和其基本情况。4.魔酸与超酸的区别?5.如何配置氮化钙6.在1994年我国国内发生国什么较有影响力的事?7.碳正离子的介绍8.超强酸一定是有机酸吗? 普利斯特里奖(英文:Priestley Medal)是美国化学颁发的最高奖项,目前每年评选一次,用以鼓励在化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该奖项于1922年建立,以英国化学家约瑟夫·普

1.最强酸和最强碱的问题?

2.欧拉的人物简介

3.历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和其基本情况。

4.魔酸与超酸的区别?

5.如何配置氮化钙

6.在1994年我国国内发生国什么较有影响力的事?

7.碳正离子的介绍

8.超强酸一定是有机酸吗?

乔治安德鲁欧拉_安德鲁乔伊

普利斯特里奖(英文:Priestley Medal)是美国化学颁发的最高奖项,目前每年评选一次,用以鼓励在化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该奖项于1922年建立,以英国化学家约瑟夫·普利斯特里的名字命名。1944年以前每三年评选一次。

基本介绍 中文名 :普利斯特里奖 外文名 :Priestley Medal 奖项建立时间 :1922年 性质 :鼓励在化学领域做出杰出的科学家 简介,获奖者,1920年代,1930年代,1940年代,1950年代,1960年代,10年代,1980年代,1990年代,2000年代, 简介

奖章正面 获奖者 1920年代 1923年 伊拉·莱姆森(英语:Ira Remsen)1926年 埃德加·法斯·史密斯(英语:Edgar Fahs Smith) 1929年 弗朗西斯·加文(英语:Francis P. Garvan) 1930年代 1932年 查尔斯·帕森斯(英语:Charles L. Parsons) 1935年 威廉·诺伊斯(英语:William A. Noyes)1938年 马斯顿·博格特(英语:Marston T. Bogert) 1940年代 1941年 托马斯·米基利1944年 詹姆斯·布莱恩特·科南特(英语:James Bryant Conant)1945年 伊恩·海尔布隆(英语:Ian Heilbron)1946年 罗杰·亚当斯1947年 沃伦·路易斯(英语:Warren K. Lewis)1948年 爱德华·韦德莱因(英语:Edward R. Weidlein)1949年 阿瑟·兰姆(英语:Arthur B. Lamb) 1950年代 1950年 查尔斯·克劳斯(英语:Charles A. Kraus)1951年 埃文·克莱恩(英语:E. J. Crane)1952年 塞缪尔·林德(英语:Samuel C. Lind)1953年 罗伯特·鲁宾逊爵士 1954年 小威廉·阿尔伯特·诺伊斯(W. Albert Noyes, Jr.,William A. Noyes之子) 1955年 查尔斯·托马斯(英语:Charles A. Thomas)1956年 卡尔·马维尔(英语:Carl S. Marvel)1957年 法林顿·丹尼尔斯(英语:Farrington Daniels)1958年 恩内斯特·沃尔维勒(英语:Ernest H. Volwiler)1959年 赫尔曼·欧文·施勒辛格(英语:Hermann Irving Schlesinger) 1960年代 1960年 华莱士·布罗德(英语:Wallace R. Brode)1961年 路易斯·普拉克·哈米特(英语:Louis Plack Hammett)1962年 乔尔·希尔德布兰德(英语:Joel H. Hildebrand)1963年 彼得·德拜1964年 约翰·贝勒(英语:John C. Bailar, Jr.)1965年 威廉·斯帕克斯(英语:William J. Sparks)1966年 威廉·贝克(英语:William O. Baker)1967年 拉尔夫·康纳(英语:Ralph Connor (scientist)) 1968年 威廉·杨(英语:William Gould Young)1969年 肯尼斯·皮策(英语:Kenh S. Pitzer) 10年代 10年 麦克斯·帝施勒(英语:Max Tishler)11年 弗雷德里克·罗西尼(英语:Frederick D. Rossini)12年 乔治·基斯佳科夫斯基(英语:George B. Kistiakowsky)13年 哈罗德·克莱顿·尤里14年 保罗·弗洛里15年 亨利·艾林16年 乔治·哈蒙德(英语:George S. Hammond)17年 亨利·吉尔曼(英语:Henry Gilman)18年 梅尔文·卡尔文19年 格伦·西奥多·西博格 1980年代 1980年 米尔顿·哈里斯(英语:Milton Harris (scientist))1981年 赫伯特·布朗1982年 布赖斯·克莱福德(英语:Bryce Crawford)1983年 罗伯特·S·马利肯年 莱纳斯·鲍林1985年 亨利·陶布1986年 卡尔·弗尔克斯(英语:Karl A. Folkers)1987年 约翰·罗伯茨(英语:John D. Roberts)1988年 弗兰克·韦斯特海默(英语:Frank H. Westheimer)1989年 乔治·皮门特尔(英语:George C. Pimentel) 1990年代 1990年 罗德·霍夫曼1991年 哈里·格雷1992年 卡尔·杰拉西1993年 罗伯特·帕里(英语:Robert W. Parry)1994年 霍华德·西蒙斯(英语:Howard E. Simmons)1995年 德里克·巴顿1996年 恩内斯特·埃列尔(英语:Ernest L. Eliel)19年 玛丽·古德(英语:Mary L. Good)1998年 弗兰克·阿尔伯特·科顿1999年 罗纳德·布瑞斯罗夫(英语:Ronald Breslow) 2000年代 2000年 达莲娜·霍夫曼(英语:Darleane C. Hoffman)2001年 弗莱德·巴索洛(英语:Fred Basolo)2002年 艾伦·巴德2003年 埃德温·范德堡(英语:Edwin J. Vandenberg)2004年 艾里亚斯·詹姆斯·科里2005年 乔治·安德鲁·欧拉2006年 保罗·安德森2007年 乔治·怀特塞兹2008年 加博尔·绍莫尔尧伊2009年 M·弗雷德里克·霍桑(英语:M. Frederick Hawthorne)2010年 理察·杰尔

最强酸和最强碱的问题?

西奥多·威廉·理查兹,欧文·兰米尔,哈罗德·克莱顿·尤里,詹姆斯·B·萨姆纳,约翰·霍华德·诺思罗,温德尔·梅雷迪思·斯坦利,威廉·吉奥克,埃德温·麦克米伦,格伦·西奥多·西博格,莱纳斯·鲍林,文森特·迪维尼奥,威拉得·利比,梅尔文·卡尔文,罗伯特·伯恩斯·伍德沃德,罗伯特·马利肯,拉斯·昂萨格,克里斯蒂安·B·安芬森,

斯坦福·摩尔,威廉·霍华德·斯坦,保罗·弗洛里,威廉·利普斯科姆,赫伯特·布朗,保罗·伯格,沃特·吉尔伯特,罗德·霍夫曼,亨利·陶布,罗伯特·布鲁斯·梅里菲尔德,赫伯特·豪普特曼,杰尔姆·卡尔,达德利·赫施巴赫,李远哲,唐纳德·克拉姆,查尔斯·佩德森,托马斯·切赫,艾里亚斯·詹姆斯·科里,鲁道夫·马库斯,凯利·穆利斯,

乔治·安德鲁·欧拉,马里奥·莫利纳,弗兰克·舍伍德·罗兰,罗伯特·柯尔,理查德·斯莫利,保罗·博耶,沃尔特·科恩,艾伦·黑格,麦克德尔米德,威廉·斯坦迪什·诺尔斯,巴里·夏普莱斯,约翰·贝内特·芬恩,彼得·阿格雷,罗德里克·麦金农,欧文·罗斯,罗伯特·格拉布,理查德·施罗克,罗杰·科恩伯格,马丁·查尔菲,钱永健,

托马斯·施泰茨,理查德·赫克,罗伯特·莱夫科维茨,布莱恩·克比尔卡,马丁·卡普拉斯,亚利耶·瓦谢尔,埃里克·白兹格,威廉姆·艾斯科·莫尔纳尔,保罗·莫德里奇,弗朗西斯·阿诺德,乔治·史密斯,约翰·古迪纳夫

欧拉的人物简介

超强碱就是碱性极强的物质。目前对超强碱尚没有明确的定义,但大部分化学家以氢氧化钠作为强碱和超强碱的界限。超强碱的例子有格林尼亚试剂、氮化锂、氢化钠、氢化钙等

超强酸(英文:Superacid)是指比纯硫酸酸性更强的酸。

简单的超强酸包括三氟甲磺酸(CF3SO3H)和氟磺酸(FSO3H),它们的酸性都是硫酸的上千倍。在更多的情况下,超强酸不是单一纯净物而是几种化合物的混合物。

超强酸这一术语由詹姆斯·布莱恩特·科南特()于1927年提出,用于表示比通常的无机酸更强的酸。乔治·安德鲁·欧拉因其在碳正离子和超强酸方面的研究获得1994年诺贝尔化学奖。

超强酸的例子

氟锑酸

氟锑酸()是目前已知最强的超强酸,是氟化氢(HF)与五氟化锑(SbF5)的混合物。其中,氟化氢提供质子(H+)和共轭碱氟离子(F?),氟离子通过强配位键与亲氟的五氟化锑生成具有八面体稳定结构的六氟化锑阴离子(SbF6?),而该离子是一种非常弱的亲核试剂和非常弱的碱。于是质子就成为了“自由质子”,从而导致整合体系具有极强的酸性。氟锑酸的酸性通常是纯硫酸的2E|19倍。(pH值 = ? 31.3)

魔酸

魔酸(Magic acid)是最早发现的超强酸,称它有魔法是因为它能够分解蜡烛中的蜡。魔酸是一种路易斯酸五氟化锑(SbF5)和一种质子酸氟磺酸(FSO3H)的混合物。(pH值 = ? 19.2)

碳硼烷酸

碳硼烷酸(Carborane superacid):2004年,河滨加州大学的Christopher Reed研究小组合成出了这种最强的纯酸—碳硼烷酸(化学式:CHB11Cl11),碳硼烷的结构十分稳定且体积较大,一价负电荷被分散在碳硼烷阴离子的表面,因而与氢阳离子的作用很弱,从而具有令人吃惊的释放氢离子的能力。酸性是氟硫酸的一千倍,纯硫酸的一百万倍,但由於碳硼烷的结构稳定,在释出氢离子后难以再发生变化,因此腐蚀性极低,又被称为最温和的强酸。(pH值 = ? 18.0)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和其基本情况。

乔治·安德鲁·欧拉(George Andrew Olah),1927年5月22日生于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的一个律师家庭,1949年在布达佩斯工业大学获博士学位;1957年移居美国进入道氏化学公司工作,1967年在凯斯西部大学任教,17年进入南加州大学洛克尔碳氢化合物研究所工作,1991年出任该所主任。

魔酸与超酸的区别?

第一个诺贝尔化学奖获得主范霍夫研究化学动力学和溶液渗透压的有关定律。

雅可比·亨利克·范霍夫,荷兰化学家,他关于分子的空间立体结构的说,不仅能够解释旋光异构现象,而且还能解释诸如顺丁烯二酸和反丁烯二酸、顺甲基丁烯二酸和反甲基丁烯二酸等另一类非旋光异构现象。

分子的空间结构说的诞生,立刻在整个化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一些有识之上看到了新说的深刻含义,纷纷称赞范霍夫这一创举。

从1877年之后,范霍夫开始注意研究化学动力学和化学亲合力问题。1884年,他出版了《化学动力学研究》一书。书中他不仅阐明了反应速度等化学动力学问题,而且还专门论述了化学平衡理论和以自由能为基础的亲合力理论。

这本书首先着重讨论了化学反应速度及其变化规律。他创造性地把反应速度分为单分子、双分子和多分子反应三种不同类型来研究。其次,范霍夫对于两个方向相反的反应(即可逆反应)用了化学平衡的观点来研究。他首倡以双箭头符号来表明化学平衡的动态特性。

最后,他还给化学亲合力下了明确的定义,并对它进行了研究。在物理化学领域中,范霍夫重点研究的另一个课题是稀溶液的渗透压及有关规律。他做了许多关于溶液渗透压的实验,提出了一个能普遍适用的渗透压公式。

PV=iRT i>1

式中P是溶液的渗透压,V是其体积;R是理想气体常数,T是溶液的绝对温度。

范霍夫还证明,对许多物质来说:i值均为1,即渗透压关系式为PV=RT。同时,他还对此式的应用以及i不等于的体系(电解质溶液)进行了大量研究。范霍夫从化学动力学开始,进而广泛地研究了热力学,特别是有关稀溶液的渗透压问题。

他把化学动力学、热力学和物理测定统一起来,建立了物理化学的基础。正如范霍夫在创建立体化学时的遭遇一样,物理化学的诞生也遇到了不少挫折。

瑞典有一位大学毕业不久的年轻人,名叫斯特万·阿累尼乌斯。他根据自己对溶液导电性的研究,提出了关于溶液的电离说。但这一新理论的出现立即遭到国内不少学者的强烈反对。为了寻求理解与支持,阿累尼乌斯把自己的论文寄给范霍夫请求诣正。

想不到身处异国的范霍夫一口气读完了论文后,不仅马上领会了阿累尼乌斯的基本观点,并且由此受到了极大启迪。他的脑子豁然开朗:电离作用!对,电离作用!这正是电解质溶液i>=1的原因。范霍夫认为,如果溶液中的电解质确实分解为离子,那么溶液中的粒子数就会增多。

同样地,如果是由于粒子撞击半透膜隔层而引起的渗透压力,则很容易理解测量压力为什么会高于计算压力值。他把自己的想法写成论文并写信告诉了阿累尼乌斯,表示完全赞同电离学说。

范霍夫关于电解质溶液的渗透压的文章在斯德哥尔摩发表后,引起了德国科学家威廉·奥斯特瓦尔德的极大兴趣。几个月后,他专程来到阿姆斯特丹,同范霍夫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他俩一致认为阿累尼乌斯的电离学说是一种了不起的创造。

奥斯特瓦尔德对范霍夫说:“我认为,这是一个新理论的开端,它将会成为研究溶液特性的基础。而您本人的研究,将会证实和发展这个理论。”他还倡议道:“事业需要大家更紧密地进行合作,把一切力量都联合起来。”

当他得知阿累尼乌斯已决定要来阿姆斯特丹同范霍夫一起进行实验,随后还要去里加拜访他时,非常高兴。

1887年8月初,他们共同创办的《物理化学杂志》第一期在莱比锡问世。这标志着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一物理化学的诞生。范霍夫同阿累尼乌斯、奥斯特瓦尔德的友谊与协作,使他们突破了国界和学科的局限,共同为新学科的创立奠基、为新兴的基本理论的确立进行了顽强的战斗。

固此,他们被誉为“物理化学的三剑客”。

范霍夫毕生从事有机立体化学与物理化学的广泛研究,取得了累累硕果,使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1901年12月10日,他来到斯德哥尔摩,“在瑞典科学院举行的隆重的授奖仪式上,发表了演讲,他着重讲到了关于溶液的理论方面的科学成就。

如何配置氮化钙

魔酸是超酸的一种 是已知酸中最强的酸

酸强度超过100% H2SO4的一个酸或酸性介质叫做超酸

腐蚀性和酸性强弱没有必然联系

一般来说 熔融的强碱腐蚀性要远远强于强酸

在1994年我国国内发生国什么较有影响力的事?

超强碱就是碱性极强的物质。目前对超强碱尚没有明确的定义,但大部分化学家以氢氧化钠作为强碱和超强碱的界限。超强碱的例子有格林尼亚试剂、氮化锂、氢化钠、氢化钙等

超强酸(英文:Superacid)是指比纯硫酸酸性更强的酸。

简单的超强酸包括三氟甲磺酸(CF3SO3H)和氟磺酸(FSO3H),它们的酸性都是硫酸的上千倍。在更多的情况下,超强酸不是单一纯净物而是几种化合物的混合物。

超强酸这一术语由詹姆斯·布莱恩特·科南特()于1927年提出,用于表示比通常的无机酸更强的酸。乔治·安德鲁·欧拉因其在碳正离子和超强酸方面的研究获得1994年诺贝尔化学奖。

超强酸的例子

氟锑酸

氟锑酸()是目前已知最强的超强酸,是氟化氢(HF)与五氟化锑(SbF5)的混合物。其中,氟化氢提供质子(H+)和共轭碱氟离子(F?),氟离子通过强配位键与亲氟的五氟化锑生成具有八面体稳定结构的六氟化锑阴离子(SbF6?),而该离子是一种非常弱的亲核试剂和非常弱的碱。于是质子就成为了“自由质子”,从而导致整合体系具有极强的酸性。氟锑酸的酸性通常是纯硫酸的2E|19倍。(pH值 = ? 31.3)

魔酸

魔酸(Magic acid)是最早发现的超强酸,称它有魔法是因为它能够分解蜡烛中的蜡。魔酸是一种路易斯酸五氟化锑(SbF5)和一种质子酸氟磺酸(FSO3H)的混合物。(pH值 = ? 19.2)

碳硼烷酸

碳硼烷酸(Carborane superacid):2004年,河滨加州大学的Christopher Reed研究小组合成出了这种最强的纯酸—碳硼烷酸(化学式:CHB11Cl11),碳硼烷的结构十分稳定且体积较大,一价负电荷被分散在碳硼烷阴离子的表面,因而与氢阳离子的作用很弱,从而具有令人吃惊的释放氢离子的能力。酸性是氟硫酸的一千倍,纯硫酸的一百万倍,但由於碳硼烷的结构稳定,在释出氢离子后难以再发生变化,因此腐蚀性极低,又被称为最温和的强酸。(pH值 = ? 18.0)

碳正离子的介绍

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正式施行 1月8日 我国首家外汇交易中心—深圳外汇交易中心成立 2月28日,爱新觉罗溥杰与世长辞,享年88岁 4月26日,中华航空140号班机在名古屋机场坠毁,264人罹难 5月 中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有INTERNET的国家 5月10日 曼德拉宣誓就任南非新总统 6月2日 在北京作全裸“行为艺术”表演的青年马流明及朱敏被拘留 6月6日 8时23分中国西北航空公司2303号航班在距离西安东南30公里处坠毁,160人全部遇难 6月8日 院批转国家体改委《关于1994年经济体制改革实施要点》。。要点提出,本年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一是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积极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有效途径;二是加快财税、金融、外贸、外汇体制改革,初步确立新型宏观调控体系的基本构架。围绕这两个重点,配套推进价格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机构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和住房制度改革等其他方面的改革。 7月5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由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通过,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 7月8日,金日成逝世 7月16日 彗星木星相撞 9月3日,俄国与中国同意不再以核子武器互相瞄准对方 10月14日 阿拉法特、佩雷斯、拉宾分享诺贝尔和平奖。 12月8日 克拉玛依发生特大火灾 12月14日 三峡工程正式开工 逝世人物 2月28日——爱新觉罗·溥杰,满族,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弟弟. 4月5日——美国著名摇滚明星kurt cobain在西雅图的家中饮弹自杀。 4月22日——理查德·尼克松,。 5月1日——塞纳,巴西籍一级方程式车手。 5月19日——杰奎琳·肯尼迪,美国前第一夫人。 5月28日——陈白尘,我国著名剧作家在南京逝世,享年86岁。 7月2日——艾斯高巴,哥伦比亚足球运动员,因在美国世界杯射入乌龙球,导致国家队首圈出局,他在回国后遭枪杀 7月8日——金日成,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8月7日——杰出美术教育家和艺术大师刘海粟在上海去世。 9月7日——摄影家吴印咸在京逝世,享年94岁。 9月17日——卡尔·波普尔,20世纪最著名的学术理论家、哲学家。 9月24日——中国外交家高宗武在美国逝世,享年88岁。 10月19日——慕生忠,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 10月25日——杨得志,原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中央军事委员会原委员、中国原总参谋长。 11月29日——孔繁森,前西藏自治区拉萨市、阿里地区党委书记,因公殉职。 12月11日 ,党和国家的优秀***、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国经济工作的卓越***因病在京逝世,终年七十七岁。 [编辑本段]诺贝尔奖 物理:布罗克豪斯(加拿大)、沙尔(美国) 化学:乔治·安德鲁·欧拉 医学和生理:吉尔曼(Alfred G. Gilman,美国),罗德贝尔(Martin Rodbell,美国) 文学:大江健三郎(日本) 和平:阿拉法特(巴勒斯坦)、拉宾(以色列)、希蒙·佩雷斯(以色列) 经济:约翰·纳什(美国),约翰·海萨尼(美国),莱因哈德·泽尔腾(德国) [编辑本段]中国收入 全年国内生产总值46759.4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其中,第一产业增长4.0%,第二产业增长18.4%,第三产业增长9.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042.9亿元,其中国有单位完成基本建设投资6436.74亿元。全国财政收入5218.10亿元,比上年增长20.0%;财政支出5792.62亿元,比上年增长24.8%。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264.7亿元,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比上年增长21.7%。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20381.9亿元,其中出口10421.8亿元,进口9960.1亿元,出超461.7亿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3496.20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1220.98元。

超强酸一定是有机酸吗?

碳正离子是一种带正电的不稳定的有机物。与自由基一样,是一个活泼的中间体,有一个正电荷,最外层有6个电子。经典的碳正离子是平面结构。带正电荷的碳原子是sp2杂化状态,三个sp2杂化轨道与其他三个原子的轨道形成σ键,构成一个平面,键角接近120°,碳原子剩下的p轨道与这个平面垂直,p轨道中无电子,甲碳鎓离子为正离子与结构RR'R''C +,也就是说,一个分子与一种三价,上面有1个碳电荷。在旧文献名称碳离子被用于这个类,但现在它专指对另一个家庭碳正离子的碳离子,其中收取碳是五价。化学家乔治·安德鲁·欧拉在12年提出了目前的定义,和现在被广泛接受。碳鎓离子通常高反应性,由于具有一个不完整的字节电子;;然而,某些碳鎓离子,如?鎓离子,是相对稳定的,由于正电荷的碳原子之间被离域。碳正离子是一种带正电的不稳定的有机物。分析这种物质对发现能廉价制造几十种当代必需的化工产品是至关重要的。欧拉教授发现了利用超强酸使碳正离子保持稳定的方法,能够配制高浓度的碳正离子和仔细研究它。他的发现已用于提高炼油的效率、生产无铅汽油和研制新药物

分类: 理工学科

解析:

超强酸(英文:Superacid)是指比纯硫酸酸性更强的酸。

简单的超强酸包括三氟甲磺酸(CF3SO3H)和氟硫酸(FSO3H),它们的酸性都是硫酸的上千倍。在更多的情况下,超强酸不是单一纯净物而是几种化合物的混合物。

超强酸这一术语由詹姆斯·布莱恩特·科南特(en:James Bryant Conant)于1927年提出,用于表示比通常的无机酸更强的酸。乔治·安德鲁·欧拉因其在碳正离子和超强酸方面的研究获得1994年诺贝尔化学奖。

魔酸(Magic acid)是最早发现的超强酸,称它有魔法是因为它能够分解蜡烛中的蜡。魔酸是一种路易斯酸五氟化锑(SbF5)和一种质子酸氟硫酸(FSO3H)的混合物。目前已知最强的超强酸是氟锑酸(en:Fluoroantimonic acid),一种氢氟酸(HF)与五氟化锑(SbF5)的混合物。其中,氢氟酸提供质子(H+)和共轭碱氟离子(F?),氟离子通过强配位键与亲氟的五氟化锑生成具有八面体稳定结构的六氟化锑阴离子(SbF6?),而该离子是一种非常弱的亲核试剂和非常弱的碱。于是质子就成为了“自由质子”,从而导致整合体系具有极强的酸性。氟锑酸的酸性通常是纯硫酸的2×10^19倍。

ps: 对了,补充一下,百科上没写的,到现在为止发现的超强酸都含氟,但是至于为什么含氟才能成为超强酸,学术界没有定论.另外国内有些中学化学课外读物上面会说魔酸就是氟锑酸或者是氟硫酸,这种说法错误的.从百科上引用的资料可以看到氟硫酸不含碳.不过我查过,有的资料上说氟硫酸也算作有机物,不知道为什么.所以也可以说所有的超强酸都是有机酸并且含氟.超强酸大部分是无机酸,少部分是有机酸.